close

1992年電影「棋王」是改編自大陸作家鐘阿城及臺灣作家張系國兩位的文章,電影劇本似以鐘阿城的「棋王」為主,張系國的「棋王」為輔,而使得電影「棋王」的內容更加充實生動,有了年代的對比,更能襯托出「生存、傳承」這一主題精神與原著一致。眾生的行為都只有兩個字[食,色],說文雅一點,「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其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我人類全體的生活。」

當然電影與原著也有些相異,而最大差異有兩點,其一是電影淡化了棋道不像原著那樣吃重;其二是電影明顯加重政治意涵,這是香港電影的特色,無論在何種片型總不忘嘲諷大陸政治一番,所以不像原著那樣「說是也不是」地隱晦。

 

電影名言:楚河漢界風雲叱吒,爭霸四方。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

影片兩場主戲讓我印象深刻,一、是開頭4-6分鐘的文革時期紀錄片,造神運動、萬人歇斯底里、衣服單調的群眾像一群藍色螞蟻,成批成批地盲動,這種集體狂熱的燥動,讓人群就像那非州大陸野牛的集體遷移,每隻牛都義無反顧地跟著前一隻牛移動或送死,真是看到心驚,社會共產主義已變成集權專制者操弄工具,就像現世宗教經常用完美理想的未來激起人們的狂熱崇拜,我有注意到當時在鼓動群眾的毛澤東、周恩來、四人幫在鏡頭上意興闌珊著配合著群眾,在其身旁的人們還渾然不知自己已成為他人爭權的棋子、玩偶。二、就是特寫火車上王一生(梁家輝飾)吃便當的戲,

 

 

鏡頭緊接著對比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街上車水馬龍的多采多姿,政經差異在看似台灣略勝一籌的鏡頭下,一樣還是渺小的個人為求生存,努力地扭曲自己去適應國家、社會大環境,一樣還是上一代總盼著下一代過得比自己好,這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是如此。

在片中大陸文革部份,怕事順從的黑五類倪斌在明知被欺負亦自我阿Q地服從分發,進而在球場出醜被人群誤解時,亦自我壓抑地沒有露出任何不滿委曲,對照著另一個黑五類,美術學院學生阿城被迫塗改裸體畫避免被批,並與主流意識象徵的胖女生一來一往地論戰、辯駁是兩種面對群體輿論、國家意志的壓力下單薄個體的不同反應,一是認命順從,一是硬氣隱忍,但同樣地都彰顯出小人物求生存的無奈。比紅五類還紅的王一生因不識字撕了大字報擦屁股而招惹牢獄之災更是諷刺,共產黨革命不就是要解放不識字的貧困的社會弱勢嗎?「走了小偷,來了強盜」,在搞定大陸後,共產黨就開始內鬥爭權,剝削社會弱勢,這與它之前推翻的腐敗國民黨如出一轍,有何差異呢?在片尾時,王一生為了能爭取調到好單位,而以一敵九的氣勢下默棋,終得八勝一和,被隱世高人讚為後繼有人、青出於藍,自認是出了頭、露了臉,稍對得起死去母親的期望而哽咽。

在片中台灣社會部份,女主角因為拒絕了製作人的性要求暗示,而在節目賺錢地情形下卻遭到汰換,為求生存,引入節目的「衣食父母」,廣告人為外援,想不到,廣告人也是有「衣食父母」,企業大老闆,最後不得已,女主角只好與企業大老闆應酬,敷衍企業大老闆的性要求暗示,同樣地,彰顯出小人物在弱肉強食下掙扎求生存。

導演:徐克,

編劇:嚴浩、梁家輝,

主演:梁家輝、金世傑、岑建勳、楊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t589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